用資源換專業的紫光模式已經解散,深陷債務危機的紫光集團需要渡劫。造血與輸血,紫光富邦當鋪照舊 選擇了后者。
紫光集團被申當鋪 存款請破產重整
紫光集團被債權人申請破產重整一事觸發行業熱議,市值 3000 億的芯片巨頭仿佛一夜跌入谷底。
2024 年 7 月 9 日,紫光集團發表公告稱,集團接收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的《告訴書》,債權人徽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集團資不抵債為由,向法院申請對其進行破產重整。
公告指出,紫光集團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才幹。
該公告中一句明顯缺乏清償才幹值得深思熟四湖鄉當鋪慮,為何行業巨頭在一紙公告中落入如此危機?
7 月 16 日晚間,紫光集團旗下上市公司紫光股份、紫斗南鎮當鋪光國微、學大教育先后發表公告稱接收控股股東紫光集團的示知函,法院裁定其破產重整。
公然資料顯示,截至 2024 年 6 月,紫光集團總欠債規模到達 202938 億元,此中流動欠債為 119211 億元,短期借款和 1 年以內到期非流動欠債合計到達 79428 億元。
7 月 16 日,北京一中院裁定受理徽商銀行對紫光集團的重整申請,并指定紫光集團有限公司清算組擔任紫光集團控制人。
過度融資帶來的債務逆境
紫光集團的暴雷早在上年就逐步展現,從 2024 年到 2024 年短短 6 年時間里,紫光集團斥巨資收購二十多家公司。
178 億美元收購展訊、91 億美元收購銳迪科,25 億美元收購華三,38 億美元入股西部數據, 健坤投資集團董事長、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被業界冠以餓虎名號。
趙偉國操盤紫光集團十余年,紫光集團以紫光股份(新華三)、紫光國微、紫光展銳及長江存儲等要點企業為主,趕快完工集成電路產業布局。
在行業內人士看來,紫光集團但願以收購格式構建一個芯片帝國,在內地做強做大,終極走向世界。
連續不斷的并購、投資,讓紫光集團在十年內股價規模飆升,但紫光模式并未走的順利,2024 年 7 月,擬以 230 億美元收購美光科技被否定;欲成為西部數據第一大股東策劃也隨之流產。
趙偉國的并購路并沒有截止,甚至愈發激進,其言論也一直飽受行業人士質疑。
在去中國臺灣察訪時,趙偉國甚至放出買下臺積電的豪言壯語。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在接納媒體采訪時就曾表示,趙(偉國)不過是一個炒股的投資者,怎麼能去問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一個世界半導體教父,公司幾多錢要賣?張忠謀 60 長年半導體經驗,不是你今日用錢就可以買的。
趙偉國與紫光集團的淵源頗深,在其碩士結業后,就出任紫光集團自動化工程事業部副總經理。
2024 年,趙偉國成立了北京健坤投資集團,開始涉足房地產與礦產,依附其優秀的投資遠見,賺的盆滿缽滿的他正式進軍芯片產業。
隨后,便是業界所熟知的買買買模式,套用資源模式,連續不斷通過資產行運壯大紫光集團。
產品缺乏要點競爭力
據企查查 App 顯示,紫光集團大股東和實際管理人為清華控股有限公司,持股 51%。旗下管理企業超 300 家,間接參股企業超 1000 家。
再回到文章劈頭提到的明顯缺乏清償才幹這句話,我們看看現在紫光集團旗下的公司產品表現。
紫光集團的業務線重要有兩條,差別是云算計和芯片。在云算計領域,重要支撐其業務的公司是新華三和紫光云。在芯片領域,重要涉及公司為紫光展銳和長江存儲。
2024 年,紫光集團斥資 25 億美元收購惠普旗下公司新華三 51% 的股份,成為中國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的網絡產品和服務領軍企業;2024 年,紫光集團聯盟多方組建長江存儲,紫光集團占股 5104%。這是紫光集團最大手筆的投入。依據企查查 App,長江存儲注冊資源 563 億元,做存儲器芯片設計與制造,在成立之初策劃總投資 1600 億元。
在與公共號「班門弄斧」主理人孫永杰的采訪中,他表示,紫光集團旗下公司面對著極度大的競爭壓力,在近幾年的發展當中,公司整體產品并沒有特別突出的表現。
先看長江存儲,固然策劃本年把產量提高一倍,策劃到下半年將每月的存儲芯片產量提高到 10 萬片晶圓,并預備試產 192 層 NAND 快閃影像體芯片,但其產能僅為環球總產量的 7%。相較之下,三星電子現在每月約生產 48 萬片晶圓,而美光的月產能約為 18 萬片。
從專業上看,長江存儲最早將于 2024 年年中試產第一批 192 層 3D NAND 閃存芯片。不過,因進步工藝的復雜性,需要時間確保量產芯片質量,這一策劃有可能會被推遲到本年下半年。比擬之下,三星和美光等廠商正在開闢 176 層 3D NAND 閃存芯片,128 層已經進入量產。由此可見,長江存儲仍面對專業才幹不夠、產能爬坡慢等嚴峻挑戰。
至于新華三,固然實現連續盈利,但與紫光集團收購股份所用的 25 億美元比擬,新華三幾年的利潤尚未抵消收購費用。更為主要的是,現在新華三在云算計等根基設備領域中面對的競爭劇烈,未來不確認性很大。
綜上所述,以趙偉國為主導的紫光買當鋪執照買賣買買模式已經終結,該模式也并未給中國芯片產業競爭帶來實質性的提拔,紫光集團旗下企業是產業極度稀缺的資本,但唯獨放下歷史包袱,以造血為發展目標,才是真正適用科技企業的發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