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房地產行業銷售增速顯著放緩,對房企來說,實現業績增長愈發困難。
假如房企是一支軍隊,那么最能代表奔跑速度無疑是千億房企,2024年有13家房企首次邁進千億陣營,其中,有10家房企的銷售增速在50%以上,金科銷售額從6812億元升至12911億元,增速高達90%,居千億房企之首。在全國房企排行榜中,千億新貴的排位在第14位至第30位之間。
面對持續低迷的市場環境,這些千億房企的后千億時代表現又如何呢?
和訊房產觀察當鋪土地融資利率調整,上半年,這些千億房企銷售增速相比2024年普遍出現下滑,房企之間也出現分化,增速差高達30%,不過,從銷售目標完成率來說,千億房企完成的不錯,普遍在40%以上,但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這些房企的擴張步伐已經有了收緊的跡象。
銷售增速下滑明顯
#FormatImg_1#
從統計數據看,千億房企的銷售增速多個出現下滑,2024年千億房企的平均增速是613%,今年上半年這一增速只有177%,比如排在首位的陽光城銷售額達900億元,增速357%,2024年陽光城銷售額從9153億元升至16284億元,增速高達7791%,今年上半年速度放慢將近一半。
在銷售增速下降的同時,千億房企之間也出現了明顯分化,在13家房企中,3家房企同比增速在30%以上,包括陽光城、遠洋和金科,6家房企的增速超過10%,4家房企的銷售增速是個位數。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影響千億房企上半年銷售的主要因素是供貨節奏,1-3月是強銷期,4-6月市場收緊,抓住機會在供貨期出貨的房企,其銷售增速應該不錯,而供貨節奏主要與去年的拿地有關,這很考驗房企的投資判斷,也與企業自身的財務杠桿水平也有關。
以中南置地為例,其上半年銷售額8244億元,增速達2644%,排在第四位,深入研究可以發現,中南置地在2024年拿地非常積極,根據克而瑞2024年房企新增貨值TOP100榜單,中南置地新增土地貨值18542億元,在全國房企中排在第十五位,其銷售排名在第十八位,拿地比較積極,這就保證了中南置地在2024年上半年的供貨。
5家銷售目標完成率超過50%
#FormatImg_2#土地一二胎貸款你了解多少
從統計數據看,千億房企的目標完成率完成不錯,有5家房企的目標完成率超過50%,包括正榮集團、中國金茂、雅居樂、金科及陽光城,其中,正榮集團2024年的銷售目標是1300億元,上半年完成6884億元,銷售目標完成率達53%,在千億房企中土地融資 成數居首,其余房企的銷售目標完成率普遍在40%左右。農地貸款利率2024
不過,由于推盤節奏不同,這一指標對于全年目標完成情況只是參考作用。比如,7月9日,榮盛發展董秘就公開表示,2024年公司三季度推盤量最多,其次是二季度和四季度,一季度最少。
千億房企之所以在目標完成率方面表現不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目標設定的保守。據和訊房產粗略統計,千億房企對2024年年度銷售目標增速的設定區間主要集中在10%-20%,相對于去年動輒30%-40%的增長速度,降幅較大,甚至略低于其他中小型房企。
此外,需要補充一點,中梁控股因數據不可得,暫未加入排行,不過,中梁控股幾經波折后終于要成功上市了,7月16日,中梁控股已正式登錄香港交易所主板,股票代碼是2772HK,當日股價表現不錯,收盤價5950港元,漲幅721%。
6家房企投資強度負增長
#Format房屋當鋪利率Img_3#
從統計數據看,千億房企投資強度均值與去年幾乎持平。據和訊房產統計,扣除數據不全的遠洋、中梁和祥生三家房企,今年上半年10家千億房企的投資強度均值為3023%,比去年的28%略漲2個百分點。
雖然千億房企的投資強度整體變化不大,不過房企之間的擴張勢頭差異較大,有6家房企的投資強度出現負增長,包括陽光城、金科、遠洋等銷售增速較高的房企,可以說,去年投資強度較高的房企,上半年都有所收斂。
降幅最大的是遠洋集團,其拿地金額排名在百強房企之外,基本可以忽略,想在2024年達到2024億元規模的遠洋,前不久公開表示要適當保住利潤,尤其提到這兩年不想片面追求所謂的銷售規模。
值得一提的還有雅居樂,有業內人士分析,雅居樂在購地方面趨于謹慎,可能與資產負債表承壓有關,中金發布研報認為,雅居樂缺乏有效的增長引擎,截至2024年底,凈負債率為111%,預計今年經營現金流為赤字175億元(2024年赤字為214億元),資產負債表尚無法修復。
此外,有5家房企的投資強度呈現正增長,包括榮盛、富力、正榮、融信、藍光。以榮盛為例,其投資強度為4581%,比去年高出大約28個百分點,是千億房企中投資強度最大的房企之一,擴張規模訴求強烈。
對于千億房企在投資強度方面沒有明顯提升的情況,業內普遍認為由于前幾年規模擴張快速,導致組織架構、人才建設、融資資源等方面需要調整和優化,千億房企需要修煉內功,為進一步擴張做好準備。同時,低迷的市場環境對快速擴展的房企意味著高風險,這也導致千億房企在戰略選擇上更趨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