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輒上萬元的門檻,將不少市民攔在了銀行理財大門之外。不過,跟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成立,發明,近期多家銀行面向市民銷售的理財產品門檻已降至1元。
多家銀行推出
1元理財產品
以前買銀行理財產品如何找到回收商,起碼是1萬黃金典當公司推薦元起購,目前是1元起,幾十元幾百元也可以用來理財了,對我理財資金的分配方便了許多。長沙市民劉琳平時習慣在工商銀行(5540,003,054%)買入理財產品,她最近發明,工行手機銀行APP推出了起購金額僅1元的產品,便嘗試買入了一些額度。
了解到,2024年是銀行理財子公司元年,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等五大國有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均已獲批開業,帶來的最大變化是發行的理財產品投資門檻低至1元。
8月12日,在工商銀行手機銀行中看到,工銀理財在售的一款鑫得利恒鑫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起購金額為1元,產品限期為501天,業績對照基準為46%。此前,建信理財推出的一款乾元-睿鑫科技創造封鎖式凈值型產品,也是1元起購,限期3年,業績對照基準為58%-85%。
查詢得知,除了五大行之外,現在還有20多家銀行公告稱成立理財子公司。依據制定,理財子公司要在批準之日6個月內完工籌建,這意味著本年還將有一批理財子公司相繼開業,不出意外也會有越來越多的1元理財產品面世。
理財子公司產品
不再保本保收益
與之前動輒萬元的理財產品投資出發點比擬,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門檻低至1元,且其投資標的相較于傳統銀行理財更為豐富,包含有權益類資產、未上市企業股權等。
需要注意的是,固然投資門檻低,但1元理財產品的持有期很長,動輒就是3年或5年,對資金流動性要求較高的投資者而言,要做好資金的合乎邏輯分配。
此外,理財子公司的另一大特點是產品全面凈值化,不再有保本產品,也沒有保收益之說,所以現在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的產品中,以往常見的預期收益率的表述已變為業績對照基準。
一名股份制銀行的理財經理通知,過去到銀行買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可能是4%或5%,到期時根本上會據此來兌付,凈值化控制之后,買入前是無法預知產品實際收益率的手錶回收價值,而是以產品凈值的格式定期公布,每當鋪手錶估算日贖回的代價都可能差異。因此不去除一些低門檻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波動可能會較大,平凡投資者買入前一定要當真閱讀產品說明書,了解所購產品的資金投向、還款來歷當鋪黃金利率比較、擔保措施、公司聲譽等,提高風險意識,合乎邏輯部署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