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值型產品越來越多。2024年4月發表的抵押名牌包方案《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控制業務傳授意見》(簡稱資管新規)要求打破剛兌,實現資管產品的凈值化轉型。在政策的率領下,各銀行均致力于理財產品轉型,部門銀行的凈值型產品發行速度提拔較快。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不完全統計,僅上年11月份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就到達1383只,此中有150只產品為理財子公司發行,新增凈值型產品數目創造高。
理財子公司從無到有。2024年,被稱為銀行理財子公司元年。除6家國有大型銀行外,興業銀行等全國性股份制商務銀行的理財子公司也正式開業。產品體系整體表現出三大特點:以固收類為主;初期重要通過FOF、MOM和私募股權等格式試探布局權益類投資;產品體系安排凸顯不同化戰略布局。業內人士以為,銀行理財子公司有三大發展趨勢:一是理財業務收入占比將連續提拔;二是資產部署方面,向全市場投資轉變;三是業務模式方面,銀行依據各自稟賦的差異,將走上不同化的發展途徑。
保本型理財逐步減少。依據當鋪黃金估價表資管新規要求,銀行不得當鋪黃金典當期限發行保本理財,非保本理財要打破剛性兌付,黃金克當鋪估價過渡期截至2024年底。在政策率領下,保本理財數目逐步減少。最新數據顯示,上年11月發行的理財產品中有9112只產品披露了收益類型,此中保證收益類產品341只,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1208只,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7563只。保本理財產品發行量占比固然在連續不斷走低,但降幅不是很大。這重要有雙方面的理由:一是部門保本理財產品到期之后,銀行需要發行新的保本產品來承接存量資產;二是銀行攬儲壓力居高不下,保本理財退出之后沒有適合的替代品承接。
產品收益率連續減低。上年年頭以來,銀行理財收益率一直展示單邊下行態勢,破4的預判也連續不斷出現。如上年11月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自如何在當鋪典當金飾2024年3月以來持續21個月下跌,并創36個月新低。上年12月以來銀行理財收益率溫順走高,重要是由於年終流動性略有收緊。
1元購理財產品出現。過去買銀行理財,5萬元的起購門檻攔住了不少投資者。不過,跟著上年資管新規和銀行理財新規的出臺,銀行理財門檻連續不斷減低,一些理財子公司充分利用政策優勢,開闢出了1元起投的產品。1元的投資門檻,既可以惠及更多人,又可以讓投資者采用更敏捷的投資謀略。未來這樣的惠民服務也會越來越多。
(文章來歷:大連日報)